西江千户苗寨(西江苗寨/贵州千户苗寨)共居住1432户,6000余人,苗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9.5%。这里是中国历史苗寨五次大迁徙的聚居地,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。也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,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,重峦叠嶂,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,白水河穿寨而过,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。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,顺山而建,又连绵成片,气势恢宏。形成了最具特色的背靠青山、脚踏玉带、一水环流的美丽景象。苗族农耕、节日、银饰、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世代相传,“用美丽回答一切”,看西江知天下苗寨,余秋雨先生在这青山环抱的空间里,找到了人世间最精彩的汇集。
这里由10余个依山而筑的村寨组成,这里的每一块砖,每一片瓦都有着自己的故事。西江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鳞次栉比的建筑,而是这一个个细小角色构成的历史故事,它代表着苗家的历史文化,记录了岁月的变迁,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又传承了文化让它生生不息。走在苗寨古街,边上的小吃美食不时冒着热气,五彩斑斓的糯米饭,肥瘦相间的苗家老烟刀,热乎乎的竹筒饭和糍粑,伴随着苗家阿哥阿妹的吆喝声,让人止不住垂涎欲滴。那么多美食是不是已经让你选的眼花缭乱,选择困难症高涨,待你尝尽各类小吃特产还可以去奔赴一场苗家长桌宴,感受苗族人民“高山流水”的情谊。
拦门酒:走进西江,在具有苗族风情的北大门前,一个个苗族同胞们身穿盛装,脸上满是笑容地聚集在一起,他们用苗寨最为盛行和最有特色的一种最高迎宾礼节——十二道拦门酒,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。据说,西江的十二道拦门酒不仅代表了十二个祝福,而且每一道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实地走进西江,亲身去体验和了解苗族人拦门酒背后的文化。(地点:北门 10:00-12:00 下午14:00-16:00)
民族歌舞表演:当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节目,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,华丽的服饰,欢快的歌舞都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!苗族古歌演唱,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,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(苗族古歌有四部分,涵括万物起源、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)能就此传承下去,也是一大功德。(地点:老芦笙场,14:00-14:50)
吊脚楼: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,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。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,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、关养家禽与牲畜、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。第二层用作客厅、堂屋、卧室和厨房,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“美人靠”,苗语称“阶息”,主要用于乘凉、刺绣和休息,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。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、饲料等生产、生活物资。
风雨桥: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,苗族喜欢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苗寨的风雨桥,顶盖青瓦,两侧建有美人靠,初冬时节,侧坐美人靠,白水河美景美人尽收眼底。
嘎歌古巷:嘎歌古巷芸萃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黔东南土特产的精华。穿梭在嘎歌古巷内,可以观赏“古歌堂”的苗族大歌、情歌对唱等婚俗表演,还可体验银饰、蜡染制作,米酒酿造等活态文化展示点。
观景台:无论春夏秋冬,来到苗寨必须登上观景台,你会看到整个苗寨白天背靠青山,一水环流,吊脚木楼,层层叠叠、鳞次栉比;夜晚繁星点点、灯火辉煌、景色璀璨,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银蝶。
银饰: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 ,构图精巧,造型典雅,色彩艳丽,淳朴自然,技艺精湛而著称。在苗族古歌中:就有“运金运银,打柱撑天,铸造日月”的说法。
苗绣:苗族刺绣都是无图作业,艺从心生,种类多,工艺精,而且想象丰富,造型奇特,色彩艳丽。
夜景:每到黄昏时分,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。随着天色越来越暗,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,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。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,景区在路边修建了观景台,还开通了观光车。
历史发展
5000多年前,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,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、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,经过长时间的征战,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,蚩尤被黄帝擒杀。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,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,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“三苗国”。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,尧、舜多次对“三苗”进行征剿。舜帝位,“南巡狩猎”,对不服舜帝管制的“三苗”进一步攻掠,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,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“羌人”,成为西羌的先民,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,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,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、云南东部、贵州西部,有的更向南、向西深入老挝、越南等地。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,成为后来“楚蛮”的主要成员。战国时期,秦灭楚,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,长途跋涉西迁,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,形成历史上著名的“武陵蛮”。西汉时期,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,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。公元47年,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“武陵蛮”,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,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(今铜仁一带),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,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、雷山、台江、施秉等地。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,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。其中,柳氏族、西氏族、尤氏族、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,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,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。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,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,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“赏”氏族。西江地名中的“西”指西族,“江”通“讨”,即西江是“西”氏族向“赏”氏族讨来的地方,“西江”因此而得名。“西”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,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,形成以“西”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。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。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根据《林荫记》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,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,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。
预定须知
1、购票前需联系我公司客服人员进行预订,预订成功后根据我公司客服人员的详细说明入园;
2、因我公司统一出具团队票,如需退票,请提前一天下午14点前进行退票,如超过时间不予退票;
3、门票优惠说明,不包含景区所产生交通车(1.2米以上所有人都需要产生景区交通)
全票:18岁以上60岁以下人员
半票:14岁-18岁
免票:60岁以上,14岁以下
备注:如有优惠证件请景区现场办理(携带身份证及有效优惠证件:如军官证、残疾军人、现役军人(优惠对象仅限中国军人)、残疾证、记者证(仅限国家新闻总署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签发)
交通指南
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
温馨提示
开放时间:全天开放
官方电话:0855—3338866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